樊春海/王飞团队开发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9-11 06:32

1994年,图灵奖得主Adleman提出利用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发展生物计算。伺候,基于DNA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液相DNA分子计算,已在高并行编码与执行算法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能。此前,研究者利用DNA分子反应网络,成功实现了细胞自动机、逻辑电路、决策机器、神经网络等多种功能。然而,现有的DNA计算体系仅能针对特定功能进行硬件定制。而在电子计算机领域,通用性集成电路(如FPGA)可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执行各种运算功能,而无需从头设计制造硬件,这为研发计算机器提供了高阶平台。因此,如何发展具有通用性的DNA运算元件的编程与集成已成为制约DNA计算领域发展的瓶颈。

2023年9月13日,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/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樊春海院士与王飞副教授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:DNA-base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for general-purpose DNA computing 的研究论文。

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(DNA-base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,DPGA),可通过分子指令编程的方式实现通用数字DNA计算,实现了无衰减大规模液相分子电路的构建。

针对上述挑战性问题,研究团队首先证明了利用单链DNA作为统一传输信号(DNA-UTS),可实现类似电子在电路中传输的功能。进而,开发了一种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PGA,并支持器件层次的多DPGA集成,实现了器件内的可编程性和器件间可集成性(图1)。如,当电路的复杂度超出单个DPGA可执行规模时,DPGA可分解为多个子任务,并生成对应的分子指令;每一个子电路的分子指令通过逻辑地址调用并连接参与运算的DNA元件,实现DPGA的编程;子电路之间的信号传输则通过DNA折纸寄存器介导的多DPGA布线实现,从而实现器件级的多DPGA集成。

利用DPGA的可编程性与高集成度,该研究突破了DNA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,首次在实验上展示了高达30个逻辑元件、500条DNA链,包含30层DNA链取代反应的电路规模。这也代表了近20年来DNA计算领域的新突破(图2)。

进一步的研究发现DNA-UTS在跨越多个DPGA传输的过程中没有显著衰减,证明了DPGA的高度可扩展性。这预示着任何实际问题,理论上都可以在模数转换后,通过DNA-UTS接入DPGA电路。该研究概念性展示了将DPGA作为为分子诊断中的信息处理核心,对疾病相关的分子靶标进行非线性分类。

论文链接:
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3-06484-9